《刘墉久安室板式》砚 年代:清代 《刘墉久安室板式》砚拓片 年代:清代
石材出自老坑大西洞,色紫青微带蓝,石性温润,细腻幼嫩,呵之即泽。砚长19.6厘米,宽12.6厘米,厚4.1厘米。聚集有青花、天青、金线、银线、翡翠点、碎冻、火捺等名贵石品,可谓“柔而不滑,貯水不耗,发墨利笔。”由于石品花纹绚丽多姿,制作采用平板,不开砚堂,不雕砚池,重在保留石材之天然纹理,突出其石品之美。砚背镌刻“久安室用研”铭文,署款“石庵”,钤“刘墉之印”章一枚。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书室名“九十九砚斋”。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卒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进士,历官陕西按察使,湖南巡抚,内阁学士,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其一生廉洁奉公,关心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他在审理山东巡抚国泰舞弊案中,顶着权贵的干预,把贪官国泰捉拿伏法,为民除害,民间据此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人物大加颂扬。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一名书法家,其书法自成一家,名满天下。他博通百家经史,精于古文考辨,有《石庵诗集》刊行于世。 这方砚上的青花与天青石品精彩,故制作者以平板来展现砚上绚丽的石品。刘墉晚年以“久安室”作为书斋名,此砚形制简约,符合刘墉晚年喜欢简约,不喜张扬,祈求久安的心态。正是:文如其人,砚也如其人,从砚可看出其主人的品格、性情与喜好。此砚配有一个黄花梨木匣,雕工精良,显端庄大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