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克蝉形》砚(正面) 年代:元代 《宋克蝉形》砚(背面) 年代:元代
石料为宋坑石,色紫偏蓝,石质致密,润滑细腻。砚长13.7厘米,宽7.8厘米,厚2.8厘米。砚呈蝉形状,蝉身为砚堂,平而阔,蝉首为墨池,深而宽,蝉身与蝉首之间束腰。蝉自古被人们所推崇,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脱变成虫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中,但它一旦脱壳化成蝉后,则飞上枝头,只饮树叶上的露珠生存,可谓出于污泥而不染。此外,蝉还能入土生活而出土羽化,自汉代始,人们就以蝉的羽化喻人之重生,成语“蝉形玉含”是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所以不少人把蝉形佩饰系于身上以示高洁。 这方砚应雕刻于宋代,传至元代被收藏者镌刻上草书“东吴宋克”四字。铭者宋克,字仲温,一字克温,号南宫生,他长于丹青,尤善画竹,有《万竹图》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