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端溪风流>正文

端砚及砚业发展状况思考(作者:刘圣清)

中国端砚网 刘圣清2013-07-27 11:05:00     点击量: 字体:

端砚及砚业发展状况思考

刘圣清

 

端砚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产于广东肇庆市端州,距今已有近1300多年历史,其以特有的石质与工艺,成为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之首,与湖笔、宣纸、徽墨齐名,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中的极品。在没有铅笔和钢笔的年代,端砚被文人墨客奉为珍品。

 

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端砚还能亮多久

进入21世纪,端砚生产的现状到底如何?记者带着疑问走访了肇庆市黄岗镇的端砚制作区。

据了解,端砚制作厂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0多家迅速发展至目前的100多家,从事端砚经营的商家有40多家,大大小小的家庭作坊更是数不胜数,全盛时期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走在黄岗镇的路上,两旁鳞次栉比的端砚商店厂房门首,都打出“端砚”、“名砚”的招牌,而且无不标榜自己是出自“老坑”、“麻子坑”等名坑,“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依然掩饰不了众多端砚工艺大师的忧虑。端砚的资源、人才、质量和品牌等问题成了端砚制作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有了出口的拉动,一时间,千家万户都投身于端砚的开采、生产。但是许多现实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首先是矿坑开采没有妥善的管理措施,矿坑大都交给私人短期承包挖掘,利益的驱动使得现有的几个名坑遭到掠夺式的开采,一般的砚石材料在一斤几毛钱到一块钱之间,名坑的材料也就5~6元一斤。砚石是稀有资源,特别是一些名坑砚石更是用一块少一块,但现在许多端砚制作者为追求眼前利益,粗制滥作,严重浪费端砚资源。

从事端砚制作的家庭小作坊一般存在着生产条件简陋、技术水平低劣的问题,不能保正端砚的制作质量和工艺水平,影响市场的良性发展和产品的技术创新。目前,许多业界有志之士开始呼吁,成立端砚专门管理机构和端砚权威鉴定机构,实现对端砚产品质量的控制。

人才的问题也是迫在眉睫的难题。一方面,由于许多民间艺人转行,另觅生财之道。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技艺都是口手相授,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教育,因而成本高、效率低。两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人才短缺。

 

面对信息化的冲击,端砚的明天在哪里

信息时代的来临,宣布了“无纸化”的到来。那么,端砚在今天还有什么用途呢?这似乎是个颇为尴尬的问题。但是,一些端砚工艺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淡化端砚实用性,深化其艺术性、欣赏收藏性,使其登上艺术收藏的殿堂。他们认为,在当今社会,端砚的研墨润笔的实用功能可以日渐淡化,值得注重的,应是端砚融历史、文学、绘画、书法、雕刻、金石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使其成为艺术珍品。从市场需求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及保护的角度来说,端砚更应该成为收藏品。

“懂得欣赏端砚的人,都是会使筷子的”。这风趣的比喻,表明了端砚的市场主要是东亚、东南亚及华人经济圈。但是,自从亚洲金融危机后,端砚的市场出口量并不如前,国内的需求反而有所增加。现在,在抓好国内销售市场的同时,更应该扩大出口,而且要延展出口区域,行销欧美。有专家指出,端砚的制作要有技艺上的创新,突破传统,吸纳外界的文化元素,结合外界的工艺水平和艺术灵感,更要形成自己的艺术理论,这才是步入世界艺术殿堂的基础,也是端砚制作取得飞跃发展的前提。

在肇庆几天的采访中,许多端砚名师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成立端砚协会,促进同等交流、学习;每年举办一次端砚评比大赛,激励创新;组织开展端砚国内和世界巡回展,展示新工艺,提高知名度;兴建真正意义上的端砚博物馆,保存传统,开拓视野;设立端砚网络平台,引入电子商务。

 

端砚的生产销售需要政府积极介入

历史上,封建皇朝对端砚的开采、制作和销售都时有介入。北宋时端砚生产规模扩大,产品增加,但当时的理学大家周敦颐向朝廷建议,并最终规定:个人购买端砚不得超过两个。明清两代大部分时间仍沿袭这种严格控制的政策,对端砚的资源、产品的质量和价格都有很大的保障作用。但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过政府对端砚生产放任自流的阶段,所制成的端砚品质低劣,手工粗糙。解放以后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端砚的生产一直比较关心,端砚的生产相对比较规范。

纵观端砚的历史,可见政府是否积极介入端砚的生产销售,虽与市场经济规律无甚关联,但对端砚生产的规范和市场的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要解决端砚的生产销售存在的问题,单凭生产者的力量并不足够,必须有政府的积极引导才行。有关专家说:“其他三大名砚早就建立了协会,而且有自己的培训学校,甚至有研究所。”

对于民间有识之士的呼声,肇庆市政府已开始动作。目前,该市已设立了端砚陈列馆,开设了端砚网站,并开始筹划组建端砚协会、端砚研究会。

人们应该意识到,酒香不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已经过去了,面对着信息时代的冲击,广大商家厂家如果不作出观念的转变,在生产和工艺上推陈出新,政府部门不予以大力的引导支持,恐怕有1300多年历史的端砚真的将成为历史。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注:本文原载2001年4月27日《人民日报》第15版)

 

 

(作者系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人民日报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