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技艺铸华章 ——端砚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建华 何向 (2006年6月15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正式公布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端砚制作技艺”入选传统手工技艺,编号425Ⅷ-75。这是肇庆继获得中国砚都、端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也是肇庆市唯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同时,“端砚制作技艺” 也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6月9日肇庆市庆祝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上,肇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端砚业发展指导委员会主任顾作义将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交给了端砚协会。 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发布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它涉及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4)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早在唐代就已确立盛名,但这次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端砚制作技艺”而不是端砚。“端砚制作技艺”不可能单独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它需要通过端砚这一物质载体表现出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更为关注的并非是端砚的物质层面,而是隐含在物质层面之后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因此,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砚制作技艺”并不单单是指端砚从采石到成品的整个制作过程的技艺,它是端砚艺人在长期与大自然相处中产生的,包括了与端砚制作相关的各个方面,如行业传统、民风民俗等,是与之相关的历史传承、价值认同、文化观念、口传身授的民间知识等无形文化的整体呈现。 端砚始于唐初,在1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端砚艺人在制作端砚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材施艺,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制作技艺。端砚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共有几十道工序,主要有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蜡等。从这些工序中可以看出当地制砚艺人对大自然的理解,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历史文化的种种关系。下面就简略介绍一下端砚的制作过程。 一、制砚过程: 1、采石:是端砚制作中的第一步。端砚石主要分布在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西江两岸的斧柯山脉、羚羊山脉和北岭山脉,砚石矿床位置大约在侵事基准面(西江水平面)以上400米至以下100米的范围内,能制作砚台的优质矿脉只有20——50厘米厚,即所谓的“石肉”。因端砚石是泥质板岩,不抗震,硬度只有肖氏38至60(相当于摩氏2.5度至3.5度),只能采取坑道采掘方法,自古以来都是以手工开采,劳动强度大,采石技术高,故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在开采砚石中,对石脉的把握非常重要。采石工必须掌握砚石生长的规律,分清“石肉”和“顶板石”“底板石”。在开采中要根据砚石的生长规律,顺其自然,从接缝处下凿,尽量保住砚材的完整。一般来说,取石要在顶板石和底板石离石肉15厘米处下凿,上下左右四边凿5——8厘米宽的槽(砚工叫“开柳”),深度刚好凿到石格(石层),再用凿四边敲击,把砚材震开,尽量保住砚材的完整。 2、维料:维料又称选料制璞,就是将砚石制成砚璞。开采出来的砚石并不是全部都可以制砚,要经过筛选,将有瑕疵的、有裂痕的、或烂石、石皮、顶板石、底板石去掉,剩下“石肉”。这个过程要懂得看石。内行的维料石工能够“看穿石”,可以预测到表层看不到的石品花纹。砚工还要根据砚石的天然形状用锤或凿制成所需砚形砚式的砚璞,将砚石最好的地方留作砚堂。一方端砚石质的优劣都以砚堂之砚石作评价,鉴赏石品花纹亦放在砚堂之部分(石眼除外)。 3、设计:是将石璞制作成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将砚石设计成砚,将石中的瑕疵变成无瑕,以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增加其艺术价值。端砚的设计要求“因石构图,因材施艺”。除了传统砚式外,还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石品花纹。端砚设计人员要有良好的修养,要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金石融于一体,可以说是将砚升华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品的重要环节。 4、雕刻:雕刻是端砚艺人将砚石雕刻成砚的过程,是将砚石升华到艺术品的重要工序。一方砚台主要由砚堂(墨堂)、砚池(墨池)、砚岗(池头)、砚边、砚额(砚头)、底边、砚壁、砚角、砚唇、砚面、砚底(砚背)、砚侧、覆手、砚墙等部位组成。雕刻艺人要根据设计的要求采用不同的雕刻技法和雕刻工具将一块石头雕刻成砚台。雕刻技法主要有深刀(高深雕)与浅刀(低浮雕)雕刻,还有细刻、线刻,适当的通雕(镂空)等。而名贵的砚石不雕或少雕,平板砚多为优质砚石。 5、配盒:砚石雕刻完毕,必须配上合适的砚盒。砚盒起着防尘和保护砚石的作用,同时,好的砚盒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装饰品。砚盒的用料很讲究,一般的用坤甸、杂木,名贵的用紫檀木、酸枝木、楠木等。现在也有用锦盒的。砚与盒一定要吻合,同时要考虑到木盒的干湿度,可能会整体收缩,砚盒本身要稍比砚石四周宽些,以方便拿取。因每方端砚造型、尺寸不一,所以每一盒子都是量身定做。为了防止在配盒过程中刮花砚台,要在打磨之前先配盒。端砚配上盒子,既起到保护作用,又能使端砚显得更加古朴凝重,更加名贵。 6、打磨:就是把雕刻好的砚台上的刀口凿痕磨光磨平。民国以前用粗细不等的天然滑石打磨,现代用油石、砂纸打磨。打磨时要把砚台湿水,先粗磨,目的磨去凿口、刀路,然后再用滑石、幼砂纸,最好是一千目的水磨砂纸反复磨滑,使砚台手感光滑为止,最后是“浸墨润石”,过一两天后褪墨处理。人们在选择端砚的时候,除了以水湿石察看石色,鉴赏石质和石品花纹外,还常用手抚摩砚堂(所谓手感)看是否细腻、润滑、平整,这一切都与砚台的打磨有直接关系。 7、上蜡:给成品砚抹上一层蜡,以保护砚石和观赏之用。将磨好的砚用热水或慢火加温,温度能溶化蜡就行,然后涂上蜜蜡或白蜡,用布或刷子把蜡擦匀,待砚冷却后将砚堂的蜡用木碳粉擦去,一方名贵的端砚就算完成了。古代制砚不上蜡。
二、制砚工具: 制作端砚的工具由采石工具和雕刻工具两部分组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工具多由采石工或砚匠自制,之后有专业生产。从制作工具中,我们也可以充分体会到了民间的智慧。 1、采石工具:因采石环境而制,古代砚坑高约80厘米,采石工人只能蹲着、坐着或斜躺着采石,因此采石工具体现出了环境的适应性。采石工具主要有粗细不等的尖口铁凿、铁笔、铁锤、炮凿、灯等。凿,采石工称上山凿、入岩凿,由砚工用铁枝或钢枝打制而成,圆杆尖嘴,尖嘴处钢化处理,用于“开柳”凿石;铁笔,用于撬石之用;铁锤(日字锤),主要用于敲击铁凿和“搜石”;手炮凿,二十世纪初以后用,主要用于打炮眼,凿头是“鱼尾叉”形。 2、雕刻工具:因砚石的硬度,雕刻技法和题材需要而制。雕刻工具主要有:锤、凿、凿卡、木钻、锯、滑石、工夫台等组成。 锤:用来敲打凿子、砚石,分木锤、铁锤二种;木锤,当地匠人叫“凸拍”,选用坚硬的杂木、花梨木、酸枝木等制成,有方头圆把和整条方形二种,用木锤的一头敲击凿,功能是震动小,主要用于雕刻图案。铁锤,由硬木制成,接锤头一段长约8厘米为长方形,抓手处直径约3厘米圆形或蛋形,铁锤头和长方形木把处主要用于敲击凿,长方形木把的作用与木锤相同。 凿:雕砚的主要工具,分为文凿和武凿。文凿主要用于雕刻和精细处理之用,大致分方口凿、圆口凿、勾线凿。方口凿,用于刻划线条;圆口凿,用于雕刻弧形图案,弧形底,圆底等;勾线凿,用于拉线条,刻划对称线条等;铲凿(鲤鱼肚),弧形刀口,两头略为突出,用于铲平图案底部。武凿,用于制坯,有方口凿和尖口凿二种。方口凿用于凿去无用之石。尖口凿有圆头尖凿和方形尖凿二种,圆头尖凿用于(制大坯)和开墨堂,方形尖凿用于较细制坯。 凿卡:又叫“抓”,用于凿刻砚的辅助工具。用酸枝、坤甸等硬木制作,两头各钻有大小不等的孔,使用时把凿穿入孔中,抓握在手中能稳稳地握住凿。 锯:用钢片制成,无齿,用于锯石之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用手工锯石,现代多用机器锯石。 工夫台:雕刻端砚用的工作台。长方形,高约80公分,边长80×60公分,四脚,用结实的硬木制成,三边有档。 端砚制作技艺世代相传,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方式。民国以前是传男不传女。端砚的发源地在肇庆市黄岗镇一带,据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述:“羚羊峡西北岸有村曰黄冈,居民五百余家,以石为生,其琢紫石者半,白石、锦石者半,紫石以制砚,白石、锦石以作屏风、几、案、盘盂诸物。…白石即西洋诸番亦来买取。盖黄冈衣食于石,自宋至今,享山岩之利者数百年矣。”1黄岗村包括:东禺、白石、宾日、泰宁、阜通等自然村。如今,这一带依然是端砚制作的核心区域。那么,当地人是怎么看待端砚制作呢?在笔者的调查中,白石村人讲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他们说,老人告诉我们,制砚手艺就像一件旧棉袄,虽不能让你荣华富贵,但可以让你有饭吃。费孝通先生在“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中指出,“这些传下来的东西之所以传下来,是因为它们能满足当前人的生活的需要。这也等于说一个器物、一种行为方式之所以成为今日文化中的传统是它还在发生功能。”白石村人只是把制作端砚当作一个谋生的方式,但在这样一种制砚生活中,与此相关的价值观念、规范、智慧、知识都被保留了下来,而这些也恰恰是我们人文传统中所具有的内涵。 与中国众多传统手工艺一样,端砚行业也有自己的行业崇拜和行会组织。端砚艺人崇拜伍丁,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拜活动。这种祭拜活动,停办了几十年,今年得以恢复。民国前,端砚行业有自己的行会组织,叫“端砚行”,制作端砚需要加入端砚行才可拜师学艺,制作端砚。行内还有一个叫“长生会”的组织,凡“端砚行”的成年砚工都可以参加。该会理事会发一个红色的“长生薄”给会员,如有会员去世,他的家人可持“长生薄”到该会理事处领取约20元的“长生会金”,在当时,还可以领到一具很好的棺木,不少行友都愿意加入“长生会”。 端砚制作技艺,代表着当地的端砚艺人的群体体验和他们的经验世界,以及他们的情感,是这个群体以及当地人的“集体的记忆”,这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份独有的财富。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计算机的运用,书写方式的变化,端砚的发展受到冲击。而端砚制作技艺的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使得有些制作技艺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而失传,历史上留下来的文字记录又非常有限。因此,与此相关的行业用语、知识、规范乃至价值观念也都随之在变化,有些甚至已经消失。不过,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端砚文化自身表现出很强的文化适应性,在今天依然保持着活力。 目前,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了。我想,我们谁也不愿意多年以后端砚也是如此的命运。我们更希望它保持自己生命的活力,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欣赏它。而在它的原产地,依然有着一群人以制作端砚为生,成为端砚最忠实的守望者。 国家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颁发了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规定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文化遗产日”。广东省及肇庆市政府也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信流传千年的端砚制作技艺在政府的保护下,在端砚艺人的传承下会永放光彩。
1、(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192页。 2、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