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端溪风流>正文

浅谈《欢欣鼓舞砚》的创作体会(作者:程柱开)

中国端砚网 程柱开2013-01-19 09:45:01     点击量: 字体:

浅谈《欢欣鼓舞砚》的创作体会

程柱开

 

《欢欣鼓舞砚》是我为庆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创作的大砚。砚为鼓形,直径90厘米,砚材选用肇庆斧柯山东麓的优质石料。

在2009年建国60周年到来之际,我曾给祖国献上了祝寿的礼物《四海升平•和谐万象砚》。而紧随而至的2011年,便是党的90周年华诞。面对这个伟大的日子,我由衷感到喜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制砚人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幸福生活。在这么特别的日子里献上自己的深情祝福,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美好的情结。

怎样完美地编织好这个情结呢,我开始思索这份寿礼的雏形,它美丽轮廓的诞生首先是从献给祖国的60周年贺礼《四海升平•和谐万象砚》里面找到灵感的。中国阴阳学说中自古便有天圆地方之说,天与地是相互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整体,就正如我们的祖国与党。恰好《四海升平•和谐万象砚》是一个方形砚,于是此次给党的寿礼选取圆形作的想法就自然萌发起来,这是对《四海升平•和谐万象砚》的一个圆满的补充和延续。况且圆象征着圆满、团结,寓意吉祥,使得这份寿礼不但蕴含了对祖国与党起承转合的祝福之意,更隐含着继往开来的深切期盼。

十分幸运的是,我的这个构想雏形引起了市博物馆领导的注意,并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在市博物馆的精心组织下,我市文化界的一批知名人士专门就创作这份贺礼进行研究,给予了我大量宝贵的意见作为参考,最终我集思广益完善了这个雏形,定下这方砚的基本轮廓:以90厘米为直径代表建党90周年,以鼓形寄寓华诞将至欢欣鼓舞。

然后我开始了对这份贺礼的选石工作,选石作为制砚的最初一步,是至关重要的,石料选不好,心中的构思便很可能无法完美地跃然砚上,甚至大打折扣。要把我脑海中构思的寿礼化作砚,需要一块大且厚的石料才行,这就使得寻找石料的工作难度大增。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我才最终选出了我觉得最合适的石料,是位于黄岗镇的沙布坑,又名斧柯东。

我亲自丈量,挑出砚石里最好的部分来做砚,紧接着便进入制砚的构图阶段。构图作为制作这份寿礼的灵魂环节,必须紧扣党史,必须严谨严肃,不能有丝毫差错。为了拿出完美的构图,我开始日思夜想,废寝忘食,真真做到了站着也想,坐着也想,醒着也想,睡着也想。如此终日写写画画,很快一晃几个月过去,我画出了几十张的初稿草图。但究竟以哪张图稿作为定案呢,我始终犹豫不决。在我为难之际,市博物馆的领导再一次组织了大批专家学者给予我帮助,其中包括制砚大师张庆明、画家郭穗华、历史文化专家李玮等。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我根据他们的建议不断修改,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思路大大的开阔了。后来博物馆方面更是邀请了党史办的学者为我检查构图的严谨性,而在这样集思广益之后,这方砚的构图最终定稿。可以说没有市博物馆领导的大力支持,没有这些专家学者的倾力相助,就不可能有我这方砚的诞生。

从2009年初萌发这个想法后,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寻找合适的石料,又用了大概半年的时间去围料,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构图。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来到了2010年的11月,贺礼要赶在2011年7月1日党的生日之际献出,时间迫在眉睫,加班加点刻不容缓。我开始争分夺秒地赶工,边做边改边改边做,无论夜深困倦,无论严寒酷暑,我都咬紧牙关坚持下来。由于每天总是维持差不多的姿势进行长时间雕砚,我的四肢僵硬发麻日渐严重,手也因为长时间执刀而起了很多水泡。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形,能在那样的长期疲劳赶工之下坚持下来,我自己也对此颇感不可思议,没想到人到中年还能爆发出比起年轻气盛满怀热血的年少岁月都要来得多的激情,或者是心中深藏的那份对党的感恩情怀支撑着我吧。

在制作这方砚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首先是其体型的巨大所带来的。因为这方砚的砚形是一个直径为90厘米的鼓,砚材宏大宽厚,重达200多斤,在雕砚过程中既不容易搬动也难以操控,大大降低了雕刻的效率,侧面的雕刻工作更因其难以固定而难度大增。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翻阅了大量古书,吸取古代砚工各种解决“疑难杂症”的方法。我定制了一个足够大的圆盘来放置这块砚石,并在圆盘之下加入旋转的轴承装置以方便砚石转动;而为了更好的刻出侧面的花纹,我根据卡尺原理制作出一种专门的固定装置以卡住侧放的石料,并同时把雕刻刀具从合金改良成白钢,因为相比起合金,白钢更锋利,更适合于横截面的雕刻。

值得庆幸的是,在我手上的水泡好了又起起了又好的紧赶慢赶之下,冬去春来夏又至,这方砚终于在今年的6月20日顺利完成。

这份贺礼体现了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九”作为阳数中的的极数,代表永恒,既寓意着吉祥又渗透着神圣。这方砚便是以此独特的“九文化”为引,完整地贯穿了整个砚的艺术构想。砚的正面取松鹤共舞、鹤寿延年之意,9棵苍劲的古松挺拔生长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9只飞翔的仙鹤围绕党徽翩翩起舞象征着九州大地绕党走;砚的周边刻画了中国共产党走过90周年的9个光辉里程碑,观之犹如9面小鼓环绕大鼓齐齐擂响;而大鼓上下雕刻了各45枚共90枚鼓乐钉作为点缀,寓意我们的党九九不尽繁荣昌盛。党徽雕刻在砚正上端的红色石皮处,仿佛朝阳绽放着万丈霞光,照耀了中华大地万里山河。砚堂的中心部分设计成天安门,走水部分设计成护城河,并以金水桥相互连接,暗寓通过金水桥迈向天安门。砚面构图浑然一体,党徽造型的太阳冉冉升起,阳光之下既是汹涌的大海,又是庄严的护城河,寓意着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正是那8、9点钟的太阳,年轻而富有朝气,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在雕刻砚面主体的同时,我坚持以史为纲的创作理念,在砚侧雕刻了“南船启行”、“英雄铁军”、“井岗红旗”等9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图景。因为必须表现出对党的光辉历程的一个完整回顾,展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年不朽历程,在确定这9幅图景及其顺序的时候,我与市博物馆的领导,以及党史办的学者们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讨研究,而第2个历史图景内容的确定更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朱德元帅曾说,“中国党史研究要从叶挺独立团开始”,如果没有肇庆叶挺独立团,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掌握的第一支军队,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大起义”,如此党便不可能掌握“枪杆子”,就不可能取得政权。而肇庆既是叶挺独立团的发源地,又是端砚的故乡,制作这份以端砚为载体的贺礼,突出肇庆的地方特色、突出肇庆独立团在党史里面的重要地位便显得尤为必要,于是把“英雄铁军”放在第2图景这种重要的位置就显得十分顺理成章了。

砚背雕刻的砚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我对这份贺礼主题的深化,选择这首歌词作为砚铭还颇经历了一番波折。砚铭作为一方砚的三大要素之一,自然马虎不得的。而怎样的砚铭能够对这方砚画龙点睛,能够烘托起我对党满怀的感恩之情,能够刻画出党90周年大寿的欢欣鼓舞的盛景呢?我对此踌躇颇久,后经过多方面的思量,我选取了“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共产党”这首歌的歌词作为砚铭。但在铭刻完毕之后我又始终觉得少了一点什么而显得不足,于是再一次拜访了很多专家,又与博物馆的陈馆长商讨了很久,最终我在砚铭之下以浅浮雕刻画了片片漂浮的流云,远看犹如流动的五线谱,给歌词插上了音符的翅膀,无声中仿佛有声,这首对党的赞歌奏出声音,响彻云霄。

这份贺礼既继承传统,又注重在传统文化中体现现代意念。鼓自古多用于作战时期鼓舞士气,北周庾信《奉报寄洛州》曾诗:“雷辕惊战鼓,剑室动金神”,以鼓作砚形,代表着动力,代表着奋发,代表着前进。在建党90周年之际再擂战鼓,使鼓声雷鸣般响起,这是一种奋进的号角,冲锋的号角,是党发起的带领全国人民再攀高峰的号角。而“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便是在号角奏响后吟唱的励志之歌,这是一首代表着每一个中国人民的歌谣,这是一首代表着全国十三亿人民的歌谣。在这建党90周年,全民欢庆祝愿的美好日子里,在这方端砚各种文化元素的完美结合之下,雷动的鼓声与激昂的歌声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它们化成一个个美妙的音符,组合成一曲曼妙的乐章,顺着蜿蜒的河流,顺着坚硬的大地,顺着广阔的苍穹,传进了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中。

这方砚是五彩斑斓的,这方砚是悦耳动听的,这方砚既可以用手触摸体会又可以让人思潮起伏联想无穷,这方砚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浓厚的文化结晶,这方砚蕴含了我两年多的心血。这方砚,是作为程氏世家传人的我,是作为肇庆市政协委员的我,或者仅仅是作为一个拥有中国魂的中国人,对党的一份崇敬之情,爱戴之情以及感恩的心。

 

【作者:程柱开,紫云轩端砚厂厂长,肇庆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