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端溪风流>正文

发展端砚文化产业之我见(作者:周静)

中国端砚网 周静2013-01-18 17:29:53     点击量: 字体:

发展端砚文化产业之我见

肇庆市博物馆  周静

 

内容摘要:以“做精做强”作为发展端砚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与相关扶持政策,建设强大的人才队伍,构筑广阔的产品展销平台,加强宣传推介,端砚文化产业一定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关键词:端砚,文化产业,发展

端砚文化可否发展成为产业?社会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端砚文化不能作为产业来发展,原因是端砚石资源不可再生,很快就会消耗尽,况且砚台已不是文房必备,销量有限。一种认为,端砚文化可以作为产业来发展,虽然有上述因素,但只要思路正确,措施得当,完全可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形成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生产力。笔者认同后一种看法。本文仅就端砚文化为何可以作为产业来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目前端砚产销现状及发展端砚文化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端砚的生产、销售,自唐武德年间至今已有1300多年。肇庆现有端砚生产企业200多家,私人作坊400多家,设计、制砚人员3000多人,销售人员7000多人。主要分布在白石村、宾日村和端州路黄岗路段,鼎湖、高要少许。销售市场以国内为主,出口主要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其中出口日本占出口总量的70%左右。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肇庆市荣获“中国砚都”称号,端砚的生产、销售形成了产业雏形,规模扩大,效益提升。笔者认为,端砚文化作为产业发展是可行的,而且条件充分。一是虽然端砚石资源不可再生,但采取科学方法仍可长期开发利用。在原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古塔岩、朝天岩、宣德岩、白线岩、斧柯东诸坑、绿端岩、白端岩的基础上,近年又发现并开采了新的坑种,如新坑仔岩、新麻子坑、新宋坑、黄龙石、沙布石等。老坑为端砚石资源较少者,但仍开发了1300多年,为保护其资源,近几年才封。显然,端砚石“很快就会消耗尽”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二是端砚已走出了局限于实用型的路子,向实用型、装饰型、艺术型、文化型并存方向发展,文化含量日益丰富,产品形式日益多样,不但文人墨客喜爱,而且普通百姓、官员、企业家都喜欢把它当作艺术品置于家中观赏或收藏,市场销量日益扩大。三是发展端砚文化产业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甚至被写进了政府的文件,成为政府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很多党政领导都亲自抓,大力推进。四是端砚的文化价值越来越显现。以前人们往往按石质论价,例如老坑石质最好则价钱最高,现在则不尽然,而是以文化创意论价。一块普通但很有创意、艺术品位很高的十寸左右的绿端石砚作品,售价一般都在10万元以上,罗卓成的作品是也。张庆明大师做的十多寸的十大元帅砚,分别用十个坑的端砚石做成,售价是1500万元。实践证明,只要精致、有文化含量,一块小小的普通端砚石制作的端砚都能买得高价钱,文化的附加值实乃无法估量,那种靠拼石质、拼大块、拼厚度、拼重量的做法休矣!

二、制订好端砚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端砚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规划的引导。因此,必须制定好端砚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规划必须立足于高起点,立足于科学发展,涵盖资源保护、开采、设计、制作、销售等各个方面,与肇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彰显中国砚都特色,丰富中国砚都内涵相协调。一是制订端砚石资源的保护开采利用规划。按照产业发展的规模核定每年开采的数量,那个坑那年开采多少都要有详细的计划数据。要坚持以人工开采为主,必要时辅之以机械开采,坚决杜绝爆破开采。过去一段时期,曾出现爆破滥采的状况,造成端砚石资源的极大浪费。据行家测算,用爆破开采,因爆炸力大,很多端砚石都被震裂或震碎,十中能用其一已是很了不起的了,浪费惊人。二是制订生产发展规划。以现有的白石村、宾日村为基础,加快端砚文化村建设,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扩大、发展、改造、提升一批厂家,促进其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按其产值计算,以2011年为起点,力争五年翻一番,十年翻两番。三是制订销售规划。研究市场定位,挖掘市场潜力,引导消费,努力巩固现有市场,积极开拓新的国内外市场。

三、以“做精做强”作为发展端砚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

现在有一种普遍流行的说法,就是“要把端砚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笔者认为,这是欠妥当的,因为“做大做强”的说法在指导思想上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认为“做大”才能“做强”,要“做强”必须“做大”,导致有很多厂家制砚唯大是好,结果是长宽超米重几百斤的端砚随处可见,徒有外形,没有内涵,或内涵不足。须知,这不但有违砚的本义,而且耗材耗力,得不偿失,结果是砚做大了,砚石大大浪费了,却强不起来,反而削弱了端砚的发展后劲,单位端砚的重量贬值了。难怪历次在北京举办的文房四宝博览会上,石品一流的端砚的售价却低于其他砚的售价。在嘉德拍卖会上也是如此。因此,笔者认为,要把做精做强作为发展端砚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在精字上下功夫,以精求品位,以精求价值,以精求强,以精取胜,以精求发展。一是要始终把砚作为作品的载体。即使现在写字作画很少使用砚台,但作为以端砚出现的作品,应该有砚的功能,即有墨堂、墨池等。现在很多所谓的“端砚”已经是纯粹的工艺品、装饰品了,失去了砚的本义,何称砚乎?文化的附加值必然降低。二是要坚持创新题材,切忌千年一面,千砚一面。要善于因应时代的变迁,贴近时代脉搏,反映民风民俗,融入社会民生,注入新的内容,选取新的题材。黎铿大师的《星湖春晓》砚可谓开了地方风景名胜入砚的先河,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的意义,这是非常可贵的。现实中,传统的东西保留得多一些,现代的东西吸纳得少一些;注重形式的多一些,忽视内涵的少一些。应该在继承传统题材的同时多选择现代的题材,在形式多样的同时注重内涵的深厚,以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情趣取向,实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三是要给端砚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文化取胜。文化与工艺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文化具有无限的广度和深度,工艺只是表象的东西,不能以工艺代替文化,应实现文化与工艺的高度统一。张庆明大师谙熟书法要旨的历代书法砚,刘演良大师善用石皮构图的山水砚,梁弘健大师以文人画为魂的文人砚,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耐看耐玩耐寻味。四是要尽量利用边角料开发精致的端砚系列文化产品,物尽其用,化废为宝。端州区文化局开发装饰物、摆设件等系列端砚文化产品,就很畅销,但仍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和升值空间,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比如,可以利用端砚石带紫色的特点,开发以包公形象为主调的系列包公文化砚;以端砚石带黄绿色的特点,开发以七仙女形象为主调的系列仙女文化砚,或以龙母形象为主调的龙母文化砚,等等,打造一批有丰富文化含量、有充满创意空间、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端砚和端砚文化装饰物、摆设件。

四、制订相关扶持政策

发展端砚文化产业离不开政策的扶持。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出得当的有力的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重点上应突出三个层面:一是有利于吸引战略投资者。要在土地、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在办证等方面给予方便。因为战略投资者具有资金雄厚的优势、人才众多的优势和市场广阔的优势。近年引进德业基建设端砚文化村便是一个成功范例。二是鼓励文化创意者。设立文化创意奖,努力提高端砚文化的附加值。三是鼓励利用端砚石的边角料开发系列端砚文化产品,对大量利用边角料制作端砚文化系列产品的厂家或个人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和鼓励。

五、构筑广阔的产品展销平台,加强宣传推介

一是建设好端砚文化村,完善配套设施,强化相关功能,使之成为肇庆城区宣传展销端砚的重要平台。二是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加大对端砚的宣传力度。三是办好每两年一届的中华砚文化学术研讨会。四是在牌坊公园设立“中国砚都”标志性建筑,辅之配套端砚文化长廊,系统介绍端砚的知识和端砚文化的发展历程。五是积极参加全国、省在北京、广州等地举办的文房四宝、民间工艺的展销活动。六是走出国外,开拓扩大国外市场。七是以当地媒体为依托,开辟相关专栏,定期进行推介。八是运用网络等手段,不断拓展新的宣传推介平台。

六、建设强大的人才队伍

据统计,目前我市端砚制作人才队伍拥有职称和称号的共116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大师10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1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5人,肇庆制砚名师16人。显然,要发展端砚文化产业,仅有这些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加强端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可以通过院校开设专业课、企业委托代培、校企合办培训班、师傅授徒、定期或不定期切磋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端砚文化人才培养。既要培养创意人才、设计人才、制砚人才,还要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要全面提升端砚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提升他们的文学素质和美学素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每年举行一次端砚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制作技艺大赛,争取用五年的时间,使大师级人才翻一番,用十年的时间,使大师级人才翻两番,从事端砚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数量也有相应的增加,综合素质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发展端砚文化产业,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只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有完善的科学发展规划,有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有强大的人才队伍,有强大的宣传推动力和广阔的展销平台,端砚文化产业一定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端砚大观》(红旗出版社),主编:顾作义;副主编:邓达礼、 刘演良、李护暖。

2、《肇庆端砚》(岭南美术出版社),作者:王安平。